|
解振華:將循環經濟融入綠色低碳轉型創新大局时间:2022-11-09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要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要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推進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薄耙e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秉h的二十大作出的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和部署,為我們下一步從更大格局、更高站位考慮、謀劃、推動循環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指導。 當前,氣候變化已經從未來的挑戰變成眼前緊迫的危機,威脅全人類的生存發展和子孫后代的福祉。今年以來,全球多地高溫熱浪、干旱、暴雨、洪澇等極端氣候事件頻發,我國長江流域遭遇了自1961年以來最嚴重的干旱,這再次給我國和全球敲響了警鐘。2015年達成的《巴黎協定》明確了2020年后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制度安排,協定已進入實施的關鍵階段。五天后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將在埃及的沙姆沙伊赫召開,今年大會主題就是落實和行動,各方應切實兌現承諾、采取行動、加強合作,來促進《氣候公約》和《巴黎協定》的實施,加速全球低碳轉型創新。盡管當前一些發達國家由于能源危機等眼前困難,氣候政策有所回擺,化石能源消費和排放有所增長,但《巴黎協定》彰顯的全球綠色低碳轉型大趨勢不可逆轉,相信這些國家一旦度過眼前困難,會加速綠色低碳轉型創新,搶占相關產業變革和技術革命先機,未來這一領域國際競爭會更激烈,合作前景也更為廣闊,其中資源、能源高效利用是永恒主題。 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將始終堅持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定力,將百分之百實現對外宣布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與各方一道推動全球氣候治理多邊進程。我們將加強與有關各方的對話合作,共同推動沙姆沙伊赫大會取得成功。 發展循環經濟已成為主要國家實現《巴黎協定》目標以及各自2030年自主貢獻目標、長期碳中和目標重要措施和路徑選擇。歐盟頒布了新版循環經濟行動計劃,作為實施綠色新政的重要支柱,支撐歐盟實現氣候中性、資源脫鉤等戰略目標。法國公布了《循環經濟路線圖》,將“2025年實現100%塑料回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作為重要目標。德國將發展循環經濟作為實現2045年溫室氣體凈零排放的重要路徑。美國將發展循環經濟作為發展清潔能源、推動甲烷減排、提高農業化肥使用效率、推動制造業變革的重要舉措。日本提出了第四次循環型社會形成推進基本計劃,從產業轉型創新、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應對氣候變化的角度布局循環經濟產業和技術。沙特提出了“碳循環經濟”理念,以此推動傳統油氣產業轉型升級。韓國和臺灣所有的園區都在用循環經濟的理念進行升級改造,實現技術上的創新。 循環經濟在我國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將“循環經濟助力降碳行動”列為“碳達峰”十大行動之一,提出要抓住資源利用這個源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充分發揮減少資源消耗和降碳的協同作用,并就推動產業園區循環化發展、加強大宗固廢綜合利用、健全資源循環利用體系、推進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等循環經濟助力減碳的四個重點領域做出了系統部署。據中國循環經濟協會保守預測,到2030年,循環經濟對碳減排的可量化貢獻將超過35%,為我國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做出重要貢獻。 我們要統籌氣候行動、循環經濟與經濟、社會、生態環境、能源和資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等領域,實現協同發展。為此,要在國家高質量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大局中,進一步明確循環經濟的定位,推動循環經濟在轉型創新的系統性變革中發揮更大作用。 循環經濟要為維護國家安全提供資源保障。循環經濟通過對產業廢棄物和廢舊物資的資源化利用,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有效降低了我國對外資源依賴強度,提升了我們維護資源能源和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能力。有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綜合利用大宗固廢約38億噸,比2012年增加了約17億噸,約占同期無機非金屬材料消耗量的50%;回收利用主要再生資源3.85億噸,是2012年的2倍以上,其中回收利用廢鋼2.7億噸,占當年粗鋼總產量的24.8%,替代鐵精礦4.2億噸,約占同期進口鐵精礦的37.36%;利用國內廢紙生產廢紙漿5800萬噸,約占當年紙漿消耗量的72.7%,是同期進口紙漿的2.1倍;2021年利用農林廢棄物、生活垃圾等生物質發電量達到1637億千瓦時,相當于替代原煤約7000萬噸,約占同期進口煤炭量的21.67%。實踐證明,通過發展循環經濟,我國二次資源對原生資源的替代比例顯著上升,產業廢棄物和廢舊物資已成為工業基礎原材料的重要來源,對國家資源安全的保障作用正逐步增強。 循環經濟要為減污擴綠降碳提供有效路徑。循環經濟通過各類廢棄物的資源化,可實現二氧化碳和廢水廢氣的源頭減排。在二氧化碳資源化、材料化利用方面,根據中國循環經濟協會提供的資料,“氨法脫硫脫碳聯產氮肥”“二氧化碳加氫制甲醇”“二氧化碳礦化制建材”等“減碳”“固碳”“負碳”效果顯著的技術已具備了產業化應用條件,有助于降低減排成本,在減排二氧化碳的同時提高經濟效益。在污水資源化方面,2021年,全國城市與縣城生活污水處理能力比2012年提升了60%、生活污水管網長度增加了105%以上,再生水利用率約25%,比2012年提高了16個百分點,為打贏“碧水保衛戰”提供了有力支撐。在大氣污染治理方面,2021年,我國秸稈綜合利用率已達88.1%,解決了夏秋收獲季節由秸稈無序焚燒引發的霧霾天氣,為打贏“藍天保衛戰”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發展生物質能及相關循環利用,既有助于農業農村減少污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也有助于控制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排放。另外,在“擴綠”方面,循環經濟強調各類產業廢棄物在“礦山修復”“鹽堿地治理”等方面的綜合利用,內蒙錫林郭勒、河北曹妃甸、山東濱州等地,在利用脫硫副產物改良后的“荒漠地”“鹽堿地”上,通過構建“種養結合”“工農復合”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取得實效。 循環經濟要為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共同富裕提供產業載體。推進工業循環經濟大力發展,持續推進129家國家級園區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49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的建設,實施了資源綜合利用“雙百工程”,開展了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和骨干企業建設,培育了近800家再生資源綜合利用骨干企業,實施了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建成了覆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超過1萬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服務網點。通過發展循環經濟,我國已形成了以利用生產生活中各類廢棄物為主要特征的“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這是綠色低碳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年來,我們利廢的領域不斷拓寬,幾乎涵蓋了從傳統工農業廢棄物、發動機再制造到退役動力電池等新能源組件等方方面面,涉及動脈產業和靜脈產業;利廢的途徑不斷升級優化、產業附加值持續增加,如廢塑料回收利用方式轉型升級為生產復紡滌綸長纖維等高值化利用;利廢的規模不斷擴大,2021年從事廢塑料回收和再生的企業超過15000家,十年來新增城市和縣城生活污水處理廠超過1500座,新增垃圾焚燒處理廠超過500座。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的覆蓋面廣、產業鏈長、進入啟動成本低,可為不同群體提供多元化就業機會。2021年,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產值超過3萬億,帶動了超過3000萬人就業,為相當一部分就業困難群體提供了體面就業機會。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關心循環經濟發展,多次考察循環經濟項目并做出指示批示,他指出,“變廢為寶、循環利用是朝陽產業,使垃圾資源化,這是化腐朽為神奇,既是科學,也是藝術,你們要再接再厲!薄把h利用是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的要求,全國都應該走這樣的路”。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推進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蔽覀円獙W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從實現高質量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保障能源資源安全、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推進碳達峰和碳中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加速循環經濟領域的轉型和創新,進一步健全法規政策、完善機制體制、研發先進技術、優化商業模式,推動循環經濟發展持續走向深入,為高質量建設生態文明、高水平建設美麗中國貢獻力量! |